紅色吸蜜鸚鵡有4种血緣相近的亞種,在台灣島內算是最常見的吸蜜鸚鵡之一,它們的繁殖難度低,所以一年四季都經常可以在鳥店看到紅色吸蜜鸚鵡的幼鳥,手養幼鳥很愛親近主人也很愛玩耍;

 

它們是很吵雜的吸蜜鸚鵡,有時尖銳的叫聲使人無法忍受,尤其購買成鳥前先評估居家環境是否適合飼養這類吵雜的種類。

台灣繁殖紅色吸蜜鸚鵡成功者非常多,只要選擇成熟且人工繁殖的紅色吸蜜鸚鵡就能很快有繁殖成果,難度低,用小型籠子即可繁殖成功,一窩產2顆卵,孵化期約26天,7-9個星期後羽毛長成,幼鳥應於3至4個星期後抓出巢箱手養,否則親鳥有可能攻擊幼鳥,全年皆可繁殖。

紅色吸蜜鸚鵡 - 外形特徵

紅色吸蜜鸚鵡的嘴給人的印象深刻。

乍看之下很像老鷹的鉤喙,但從圖中的對比可以看出,鷹嘴的上喙強有力而下喙很弱,主要用於象撓鉤那樣撕裂獵物而不具備強大的咬合力;

紅色吸蜜鸚鵡的嘴則上下喙均十分有力,臉頰的咬肌也很發達,啃咬的力量較大,結構上如同鉗子。

除了啄羊紅色吸蜜鸚鵡等極少數種類外,紅色吸蜜鸚鵡幾乎都是素食者,象鉗子一樣的大嘴是對付堅硬果殼的利器,雖然其咬合力和實際破壞力都遠勝猛禽類,然而紅色吸蜜鸚鵡在自然界屬於被捕食者,習性上不會主動攻擊,所以它們是“具有獅牙的綿羊”。

當然,在形勢窘迫時,它們也會出於自衛的目的而咬人,大型種類甚至可能使人受傷。在家中飼養大、中型紅色吸蜜鸚鵡時,要記住不要任意挑逗起它們的進攻性。

紅色吸蜜鸚鵡的舌多肉而具圓端,有著“橡皮擦”般的質地,與其它鳥類有顯著的不同。

很多人以為這樣結構的舌頭是鸚鵡學說話的優勢條件,其實不然,科學已經證明舌頭不是發音器官,只是合成某些音節的輔助器官,而紅色吸蜜鸚鵡的舌頭甚至連輔助發音的功能都不具備,它們可以叼著滿嘴的東西,不張嘴就能“說話”。

紅色吸蜜鸚鵡舌頭的主要功能有兩個:碾碎食物的時候當作“杵”來使用(下喙作為盛食的容器)以及探索物體時作為探測工具,相當於人類的食指。

它們的舌有堅韌的結締組織和豐富的神經末梢,能靈敏地感知物體的軟硬質地和溫度,好奇的紅色吸蜜鸚鵡,特別是幼齡鳥常有舔人手指的動作,那樣的舉動相當於小狗在嗅聞你的腳背,並不意味著它要咬你。

據說紅色吸蜜鸚鵡的味覺不發達(鳥類通常均如此),難辯食物的酸甜苦辣。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的紅色吸蜜鸚鵡偏愛甜食(那是因為人類總是選擇香甜的東西作食物)而在野外生活的很多紅色吸蜜鸚鵡常以苦澀的樹果為食。

純人工繁育的有些紅色吸蜜鸚鵡可能不會分辨食物,它們可能會試食軟塑料和別的質地類似食物的東西,甚至是手指和皮膚上的痣!

鸚鵡也是羽色最豐富多彩的鳥類族群。

自然界的色彩在它們身上幾乎均有所體現:既有鮮豔的大紅、金黃、翠綠和天藍色,也有樸素的純白、暗灰和黝黑,就連鳥類中罕有的肉桂、藍紫和緋紅也並不罕見。這歸因於鸚鵡分佈廣泛,生活環境的多樣化和它們特殊的羽毛構造。

國內的幾種常見的紅色吸蜜鸚鵡羽毛大致都以綠色為主,所以我們稱它們為“紅嘴綠鸚哥(鸚鵡的俗稱)”。

隨著對外交流的增多,我們會接觸到更多具有花朵般色彩的異國種類。

紅色吸蜜鸚鵡之所以被識別和歸類,當然還有別的特殊之處,譬如說兩前兩後相對分佈的腳趾,更適於在樹上攀爬;

食道上發達的嗉囊可以貯存和消化更多的食物;在樹洞中棲息營巢和交嘴餵食的繁育習性;

用腳握著食物進食的滑稽神態……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它們的聰明才智——善於學舌和模仿。紅色吸蜜鸚鵡因此也是最早被人類豢養的玩賞動物,在我國,成書於大約兩年前的《禮記》中就已經有了“鸚鵡能言,不離飛禽”的記述。

紅色吸蜜鸚鵡 - 生活習性

由於所居住的森林遭嚴重的開發,捕捉販售一直沒間斷,加上在塔斯馬尼亞島的族群常因食用農作物而遭農民捕殺,雖然有當地政府的法律保護,紅色吸蜜鸚鵡的數量已日漸稀少,也是澳洲珍稀的鸚鵡種類之一,樂園鸚鵡有遷徙的習慣,常往返澳洲本土與塔斯馬尼亞島之間,通常會在冬天時遷徙至澳洲東南部過冬,且主要集中在維多利亞中部與南部;

棲息在森林、尤佳利樹林、鎮上、草地及有花木的開闊地區,常敏捷快速地活躍在枝頭間,主要在樹木的頂端枝頭間活動,經常以身體倒掛的方式吸食花蜜,只有在喝水時才會到地面上,它們許多的習慣、飲食都很類似於吸蜜鸚鵡,連刷舌狀的構造都一樣,可以如吸蜜鸚鵡般地吸食花蜜,昆蟲、水果、漿果、種子及許多植物都是它們的主要的食物。紅色吸蜜鸚鵡_互動百科

吸蜜鸚鵡 豔麗奔放的小可愛

鸚鵡的身體語言(下)

鸚鵡的身體語言(上)

第一次養鳥就上手 基本常識須知(下)

第一次養鳥就上手 基本常識須知(上)

到《紅色吸蜜鸚鵡 外形特徵與習性》的永久網址

arrow
arrow

    ea0033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