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震住宅震得住?施工品質最關鍵
日本大震引發民眾對住家安全的疑慮,房仲專家提醒,儘管愈來愈多推案打出「可防六到七級地震」的廣告,但消費者最應該注意的仍是實際的施工品質。一般來說,建築物的耐震度與建商、設計師、營造商、使用者每個層面都有連帶關係,任何一方有疏失都會使得建物的耐震度受損,耐震度因而降低。
阻尼器、制震壁等科技 大幅提升豪宅防震規格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經理蘇啟榮表示,為了因應發生地震,超高層建築大多建議做制震工法,面積較矮平的學校或醫院則以隔震(免震)工法較好。
而近幾年推出的豪宅個案,絕大多數都將抗震列為標準配備,像是信義計畫區的御之苑、仁愛路的帝寶、仁愛圓環的潤泰敦仁等都是抗震豪宅的代表作,標榜具有防範7級以上地震的能力。
信義帝寶也採用十座方形鉛心隔震器,輔以加裝組尼器消弭地震的反應速度。也就是說在防震技術上,不只針對傳統的鋼筋綑綁品質以及混凝土強度進行加強,阻尼器、制震壁、鋼骨斜撐、隔震層等高科技的引進,皆大幅提高新一代豪宅的防震規格,抗震係數與安全性已經是豪宅市場不可或缺的建築要件。
少動格局、不偷工減料 RC住宅同樣罩得住
至於一般民眾的住家即使沒有制震或免震設計,也毋須太過擔心,住商不動產企研室主任徐佳馨指出,每種建築結構都有其優缺點,鋼骨結構雖然耐震性佳,但並非是絕對的安全保證,因此就算不是居住豪宅,而是住在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房屋,只要施工用料實在、監工確實,房子的抗震性未必比鋼骨住宅差。
台灣地震頻率高,民眾除了選擇結構完整、安全的建物外,最重要的是切忌隨意改建或變更建物原有格局,如果房子有小瑕疵、裂縫等也要記得補強,方可在地震來臨時,讓生命財產的損失降到最低。【網路地產王/洪倩宜/綜合】
從日本強震 看台灣建物如何抗震
日本3月11日發生的規模9大地震及海嘯,讓同樣屬於環太平洋地震的台灣民眾看得膽戰心驚,滿目瘡痍的災情更是讓人由衷的悲憫。在面對如此巨大的地震災害中,值得注意的是,像東京、大阪這幾個人口集中的城市,卻罕聞建築物崩裂、倒塌,日本建築物的制震措施,確實是值得我們來學習。
台灣近年最深刻的地震災害要算是十二年前的921了,九二一當時,中部地區被地震摧枯拉朽地肆虐,經過了好多年,當地民眾才好不容易讓生活回復正軌。
根據中央氣象局地震預報中心的資料,這次日本大地震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921地震的兩百五十六倍,大約是一萬一千顆廣島原子彈的破壞能力。
遭逢如此大的地震,建築物因為地震所造成直接的損害已經降至最低,這可歸功於日本對於地震研究及災害防治的努力。
原來日本政府有鑑於1995年阪神大地震發生時,數千人的傷亡多數源自於建築物的倒塌,因此便立法通過「建築物耐震補強條例」,除了有震度六級的全球最高建築耐震要求,政府甚至還以補助措施來加強現在建築物的抗震能力。
回過頭來看看台灣,也是因為921地震嚴重的災情,內政部營建署遂於民國88年12月修正建築技術規則耐震設計,依震區水平加速度係數劃分為地震甲區及地震乙區,其對應之加速度係數分別為0.33g及0.23g,亦即實務上常稱的330gal和230gal,但可惜的是,這項新的耐震技術並不溯及既往,換句話說,在民國88年後起造的建築物,採行的是新的建築法規,因為有嚴格的耐震標準,安全性也較高。
那麼,建築物要如何耐震?新日鐵台灣區代表邱榮政表示,為了降低地震對建築物的危害,提升居住品質,凡是在建築結構中,裝設非線性元件,也就是俗稱的阻尼器,藉以消耗部份地震發生時之能量者,均可稱之為減震建築物。
根據日本免震構造協會的研究論文指出,目前市面上減震系統可分為三類,包括耐震、制震與隔震,也有稱抗震、減震和免震,名稱或有不同,但依各建築物所施作技術,概分為以下三種:
1、耐震:單以主體結構,不用其他輔助工具來消化地震的能量。也就是指一般建築,依建築技術規範施作,使建物本體具有韌性,地震時容許有適當變形,但沒有破壞整體結構。
2、制震:在柱梁構架中設置一些消耗能量的裝置,如金屬材質的制震壁,或斜撐型的制震器,以達到減震的目的。
3、隔震:主要是在柱子中間裝設隔震器,藉以消能與隔離地震能量,當發生地震時,會把大部份的地震能量隔絕在主結構外。
上述三種減震系統各有優缺點,耐震主要依靠主體結構,要有很堅實的施工團隊,這種耐震方式較少為國內高總價住宅所採用;制震由於抗震效果較好,但成本也高,並非每棟建築物都有能力採行制震系統;隔震建築的缺點是,它的設計及施工要非常嚴謹,因為隔震橡膠墊為柱的延伸,一旦產品有瑕疵,在地震後將對主結構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害。
【聯合報╱撰文/張世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