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塑毒濃度全球之冠,塑化劑風暴的新聞熱潮已過但是它所造成的危害還在持續。
成大的研究團隊今天警告台灣居家環境中的DEHP濃度是全球最高,很多看似安全的生活用品其實都暗藏毒害危機。
不論是摔不破的奶瓶,還是一片片色彩鮮豔,上頭還印有可愛圖案的安全地板,這些強調可以防止孩童受傷的塑膠製品,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不過成大的研究團隊,花了3年的時間追蹤發現,台灣居家環境灰塵的塑毒濃度居全球之冠,不但會引起呼吸道的過敏及氣喘情形,甚至還會誘發8歲以下的女童性早熟。
在這個長達三年的研究中,成大團隊也發現,塑化劑DEHP因為穩定性高,方便定型、維持香氣,所以不少廠商也會添加在指甲油、保養品、洗面乳、沐浴乳等清潔用品裡面,一旦經由皮膚吸收,長期使用後,小劑量也可能變成大危害。
為了讓民眾避免受到塑化劑危害,環保署正式公告,把22種塑化劑納入毒化物正式列管,另外,甲醯胺和塑化劑DNOP,也禁止用於十四歲以下的兒童玩具和用品像是游泳圈、橡皮擦、塑膠地墊都不能用。
環保署表示,這次被納入毒化物列管的22項塑化劑,其中DEHP更從第四類提高到第一二類,將會從輸入、運送、到製造等過程,從數量和流向來嚴格把關,一旦提高列管層級後,廠商如果還是違反禁止規定的話,將會依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第七條,處100萬到500萬元的罰鍰。公視晚間新聞
居家掃毒 避免過度清掃裝潢
塑化劑風暴發生後,許多人擔心外食吃進塑毒,學者今天說,家中毒素也不少,居家裝潢、傢俱、塑膠餐廚用具、環境清潔或潔膚保養品等,都有潛在的毒性威脅。
成功大學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李俊璋等人的研究報告指出,從室內灰塵的成分分析,台灣一般住家內DEHP塑化劑濃度普遍高於歐美國家,主要來源是木製地板、打蠟、裝潢或油漆,以及家長是裝潢工人或在塑膠廠工作者。
李俊璋今天表示,居家空氣中的塑毒濃度高,不但會引起呼吸道的過敏、氣喘情形,甚至誘發8歲以下的女童性早熟,提早有第二性徵的出現。
在這個長達3年的研究中,成大團隊也發現,在尿液的樣本中,個人生活習慣如經常使用紙盒包裝產品、塑膠瓶瓶罐罐容器的習慣、洗手的次數,也會影響體內塑化劑濃度的差異。
李俊璋建議,平時應少用塑膠袋盛裝食物、少用塑膠杯喝飲料,也別讓女童使用指甲油和乳液,以免對健康造成負擔;此外,他也強調千萬別使用保鮮膜覆蓋碗盤微波或蒸煮,因為在加熱過程所產生的塑毒,會是原先食物含量的5倍。
生機飲食店「無毒的家」創辦人王康裕指出,想要改變生活與飲食要從水開始把關,很多貴婦花錢購買昂貴的保養品,卻不關心每天洗臉的水質,水中的氯和雜質會從臉部的皮膚吸收,是本末倒置的作法。
出版界人士王秀珍引用美國暢銷書「身在毒中不知道(Healthy Child Healthy World)」內容指出,孕婦最好考慮放棄擦指甲油和頻繁染燙頭髮、拒絕使用任何有香精的用品,因為美國環境小組分析,部分持久染髮劑含有媒焦油,燙髮劑含皮膚與肺部的化學性刺激藥劑,使寶寶暴露這類環境微量毒物。
王秀珍說,無毒清潔三寶是:小蘇打粉、肥皂和醋,可以單獨用它們來清潔,或是跟其他自然成分混合使用。
王秀珍建議,民眾少用化學製劑過度清潔劑打掃、別太勤於翻修與裝潢,寧可「醜一點、懶一點」,反而是愛孩子的決定。 〔中央社〕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