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蘆洲卅日晚間驚傳國中生墜樓死亡案,一名國一楊姓男學生疑因遭親友指責是「娘娘腔」憤而尋短,從自家七樓窗戶跳樓,送醫急救不治,師長及家屬都哭紅了眼。
新北市消防局昨晚間九時接獲民眾報案有墜樓意外,消防人員趕往現場,發現目前就讀蘆洲某國中一年級的楊姓學生(十三歲)倒在長安街的路面,左手骨折、意識昏迷,立即將他送往台北市新光醫院急救。
警方調查,楊生身材瘦弱矮小,平時在校多和女生玩在一起,加上話又不多疑似因此遭人誤解,且他在部分男同學眼中性向較為傾向中性,在國小時曾有遭同學霸凌的紀錄,為此導師不僅對他加強輔導,還和家長商量後建議楊姓學生加入籃球校隊。
警方表示,外傳楊生還未入隊,就被同學嘲笑個子太小,以及「娘娘腔」,才在昨日返家後趁家人不注意,在晚間九時許打開家中走廊窗戶,自七樓一躍而下。
楊生就讀學校的校長指出,據導師敘述,楊生平時在校作息正常,但較為內向,沒有發現任何異狀,也未曾向師長表示曾受到同學欺負。不過,教育局表示,楊姓學生可能是與家人溝通不良而尋短,教育局方面也將針對家屬啟動悲傷輔導。中國時報 唐嘉邦、陳俊雄/新北市報導
談孩子的壓力源與紓解
從小生命誕生的那一天開始,為人父母即面臨人生最大的挑戰之一一個個看似無助卻又蠻橫的小生命,時時刻刻衝擊著現代父母脆弱的抗壓神經。因此,忙碌的爸媽常會認為:「小孩哪有什麼壓力,我的壓力才大呢!」、「只要讀書已經夠幸福了,他/她還有什麼好煩的…」。
但孩子們真得沒有壓力、真得無憂無慮、心情真的被理解嗎?許多家長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常是一個好的物質條件提供者、一個盡職的教育監督者,但卻因為忙碌或力有未逮,讓孩子深藏的心聲如同禁錮在高塔的公主,苦等不到騎士的救贖,只能在凜冽的風中無助地顫抖著。
專家指出,現代的孩子充斥著壓力感,就連幼稚園的小朋友也不例外。
一個針對台北國小四到六年級的調查顯示,兒童的壓力還真不少,包括:「爸媽吵架」、「爸媽或家人生病」、「治安不好、怕歹徒綁架」、「怕考試考壞、成績達不到理想」、「爸媽或師長的期待過高」……等。
臺灣兒童福利聯盟在去年另一項的調查結果也顯示,有高達四分之三的都市兒童感到不快樂,最令他們感到煩惱的是:「功課不好」,其次是「生活無聊」、「爸媽管教太嚴」、「社會不安定」,以及「同學不喜歡我」……等等。
其實,孩子的世界正因為比大人單純多了,但也因此對生活中的小變動,有著更大的反應與敏感性,學者Humphrey(1985)的研究更精確的指出,導致兒童壓力的因素有:「擔心自己能否達成他人的期望」、「擔心自己是否具有競爭力」、「成人是否贊同自己認為重要的事」、「兒童本身的信心及自尊低落」,以及「家庭狀況及學校教學歷程」導致之壓力等。
那麼父母該如何幫忙這些充滿壓力的孩子呢?專家指出,最能解套的是家長親自示範好的生活態度與紓解壓力方法。
臨床心理學家克瑞特佛森(Edward Christerperson)說,小孩會怎樣面對壓力,其實從家長的做法最能夠看出來:如果備受壓力之苦的爸媽關起來生悶氣,這固然也是解除壓力之道,不過和出去慢跑、學靜坐、練瑜珈的爸媽比起來,當然非常不同。
而對更年幼的孩子,美國專家指出,有時候簡單如吹肥皂泡泡的遊戲,就可幫助他們養成「均勻呼吸」的放鬆技巧。專家們教導小孩從吹肥皂泡當中體會「壓力管理學」,讓小孩明白,緩慢、均勻的呼吸就能夠發洩憤怒和緊張-如果吹的太用力,或吹的太輕,都不會有泡泡產生,只有穩定均勻的呼氣,才能夠吹出一連串漂亮的泡泡。
他說,小孩學會吹泡沫之後,可以教導他們不用實際吹,想像地吹,也可以把生氣和挫折「吹」走,家長按理也應該這麼做。
也有學校的心理輔導老師發明吹氣球然後將之擠破,代表壓力消散的方法,更有教學生把「忿恨不滿」寫在紙上,揉成一團,丟垃圾桶的「解恨法」。
蜜諾發明的「觀想法」,更進一步教小學生運用「積極思考」的能力,想像在一個花園裡種下「野草種子」(代表消極念頭)和「花的種子」(代表積極念頭),把野草轉化為花朵。
現在的兒童已經不是像當年我們過著「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那種愜意的生活;相反的,他/她們是生活在車輛、噪音、補習班與各種才藝班中,且不論過得快不快樂,壓力越來越大是不爭的事實,而各種心理困擾也更易產生。
所以,忙碌而辛苦的父母們,趁著家有成長兒的機會,好好的從生活示範如何減壓,也再次跟孩子們學習單純的快樂吧!
作者:彰師大輔導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陳宇平 本文轉載自南區精神醫療網康復通訊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