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氣冷熱變化大,感冒發燒的病例持續增加,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醫師陳志榮表示,發燒分3階段,並非一發燒就要吃退燒藥或塞劑。
寒顫期要注意保暖,若孩子發燒超過攝氏38.5℃時,才可用退燒藥或塞劑,且須注意劑量,發燒期間應多喝水、穿著寬鬆衣物,並可輔以物理性方法散熱,如溫水拭浴、使用冰枕或水枕等降溫。
退熱期則應讓孩子多喝水或補充兒童專用電解質,避免水分流失過多導致脫水。
陳志榮醫師表示,小兒發燒使用退燒藥,必須注意劑量,若服用過量,患者會出現倦怠、噁心、嘔吐或黃疸等症狀,嚴重可能會導致急性肝中毒或肝衰竭,易腹瀉的小朋友也不可使用塞劑,避免刺激直腸或肛門。
小兒發燒正確處理方式應分3階段居家照顧,一般在3天內可緩解不適症狀及完全退燒,若家長發現孩子反覆發燒或高燒不退,超過3天,且活動力不佳如出現倦怠、四肢無力、嗜睡等,應盡快送醫。
先了解
退燒藥應注意劑量
若自行購買退燒藥,最好先向藥師或家庭醫師諮詢。用Acetaminophen、Ibuprofen等成分的退燒藥,須依小孩體重計算用藥,6歲以下每公斤每天用藥上限值90毫克,像體重10公斤的小孩,每天最多只能服用900毫克,若服用過量,恐導致急性肝中毒或肝衰竭。
塞劑易腹瀉者勿用
不少家長在孩子發高燒時除使用退燒藥外,還會用塞劑。陳志榮醫師說,塞劑較退燒藥效果快,一般體溫若是超過攝氏39℃建議用塞劑。不過,因塞劑容易刺激小朋友的直腸或肛門,有易腹瀉體質或腸胃不適的小朋友,應該避免使用。
寒顫期
症狀:發抖、畏冷、手腳冰冷、打寒顫等情形。
注意保暖
一般寒顫期約10~30分鐘內體溫就會急遽上升,家長若發現孩子出現畏冷、打寒顫等症狀時應注意保暖,可讓孩子多穿衣物或添加蓋被保暖,使身體及手腳溫暖,同時多喝溫開水。此時不建議立即睡冰枕、水枕,或洗溫水澡等,否則會讓症狀加劇。
穿寬鬆棉質衣物
陳志榮醫師說,無論身體發熱或散熱不良,都會使體溫上升,體溫在攝氏38.5℃時,可先讓孩子穿含棉量高的透氣寬鬆衣物,以利散熱。此外,室內也應維持通風,室溫保持在攝氏24~26℃間最好。
溫水拭浴助散熱
發熱期時,家長可以溫水擦拭孩子身體,水溫介於攝氏38~40℃為佳,使皮膚微血管擴張,並藉由水蒸氣,達到出汗排熱。而洗溫水澡,也可使幼兒皮膚血管擴張,達到散熱的效果。
睡冰枕利降溫
服用退燒藥是散熱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陳志榮醫師說,除退燒藥外,可輔以物理降溫如溫水拭浴,也可讓孩子睡冰枕、水枕降溫,或使用退熱貼,貼在額頭、腋下、頸部等處,皆對身體散熱有幫助。
退熱期
症狀:體溫下降、血管擴張、小朋友會有流汗、體力及活動力慢慢恢復的情形。
補充兒童專用電解質
退燒後因小朋友退熱排汗,家長應勤於幫孩子更換衣物,保持身體乾爽,且可讓孩子多喝水幫助持續降溫,或補充兒童專用電解質,補充大量流失的身體水分及電解質,避免因水分流失而導致脫水。
醫師說 持續觀察48~72小時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醫師 陳志榮
體溫超過攝氏38.5℃即是發燒,是細菌或病毒入侵人體免疫系統對抗發炎的反應,而適度的發燒可強化身體的免疫系統,只要不是高燒不退,且孩子的活動力不受影響,持續觀察約48~72小時即可,家長不用過度緊張。 蘋果日報 報導╱游茗茱
小孩發燒 退燒藥別亂給
小寶貝發燒,有的著急家長會在1小時內接連給予多種退燒藥,使用退燒貼片、冰枕,深怕孩子燒壞腦袋;然而,這未必是正確的應急處理,有可能藥效過量造成低體溫。
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紀鑫指出,有的媽媽看到孩子吃了退燒藥5分鐘沒有退燒,馬上給了第二種退燒藥,結果燒是退了,孩子的體溫降卻到攝氏34度,皮膚一片冰涼,嚇得媽媽抱孩子就醫。
紀鑫指出,常用小兒退燒藥有兩種成分,一種是普拿疼的成分,即第一線最常用的乙醯氨酚,另一種是痠痛藥的成分,稱為待克菲那。因為藥效的作用方式不同,也需要時間發揮藥效,兩種藥至少間隔1.5小時服用比較安全。
他建議,小兒發燒未超過攝氏40度半,不妨先給些口服退燒藥,肛門塞劑較不舒服也較不常用,再抱小朋友洗29度到32度的溫水澡幫忙散熱,或是開冷氣降溫等物理方式降溫。
馬偕醫院小兒部主任李宏昌提醒,要退燒一定先達到流汗,才能退燒,所以小朋友發燒了,務必要喝水幫助發汗。
該不該使用冰枕、退燒貼片等冰敷方式,紀鑫和李宏昌表示,小於5歲的孩子發燒時,通常不建議冰敷,尤其感染病毒時,冰敷會引起頭痛,小朋友更不舒服。
入冬以來,仍有腸病毒重症病例,流感病例也開始增加,紀鑫提醒,當孩子有嗜睡、活力不佳、呼吸急促、肢體肌肉不自主抖動的疑似腸病毒重症情況,最好快送到有加護病房的醫學中心治療;如果孩子是「一燒二痛三疲倦」類流感症狀,燒退了但活動力還是很差,就要注意可能病況加重。
他們建議家長,當孩子退燒藥吃了,溫水澡也洗了,高燒還是不退的話,家長可以帶孩子去急診,如果反復燒3天還在燒,最好再帶去給醫師看。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