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所得差75倍!貧富差距急速擴大
根據經建會統計,民國99年國人的平均月薪達到4萬4453元,創下歷史新高紀錄,不過對於許多民眾來說,卻覺得這個數據高於自己的薪水。政府自認政績優,但為何民眾無感?台灣發展「失衡」恐怕就是主因。
TVBS「失衡的台灣」專題報導,就從不同角度來剖析台灣各種失衡,今天第一集先從企業角度來探討,光是一家公司就有明顯的高低薪水落差,實際上拉開差距原因,不外乎是企業加薪,儘管加薪比例相同,不過底薪高,加的「金額」就多,而底薪低,加薪的「金額」就少,間接拉開差距,尤其有些企業還會利用加薪方式留住高階人才;
根據財稅資料中心統計,最窮與最富有的5%家庭,平均總所得相隔12年就從32倍,拉開到近75倍。
鑽子,讓布料更服貼,車工仔細,樣品師大展身手,眼睛幾乎都快看出老花眼,反觀管理工廠的主任。福星製衣廠主任何素惠:「做最後一關合身,整個看做工有沒有線頭。」
基層員工執行,而主管負責把關,還有專屬辦公桌,工作內容不同,待遇也差很大,一個3萬、一個7萬,一差就差了超過一倍,台灣的貧富差距持續擴大。
以這家成衣廠為例,5年前來說,低階員工薪水大約2萬6,而經理級職務約7萬5,兩者相差2.8倍;5年後,公司調薪,低階員工薪水約3萬,經理卻達9萬,短短5年,公司內貧富差距拉開到3倍,但高階主管又不得不給加薪。
福星製衣廠董事長蔡昭倫:「我的管理人員,我MIS人員,我會計人員,這些很容易就被搶走了。」
貧富失衡,成衣這種傳統產業相對算好的,情況更嚴重的產業比比皆是。富邦金董事長蔡明忠(2011.04.16):「因為我們都是業績加薪嘛,加多的,30%、40%、50%以上都有。」
企業加薪分紅比例相同,但底薪高的,加的金額也多,拉開貧富差距成了幫兇,以金融業為例,主管平均月薪超過12萬,而廚房工作人員只有1萬4,一差差了8倍,在所有職業中貧富差距最大。
清潔公司人員:「會覺得彆扭彆扭,為甚麼主管有加,我們都沒有加到?」
保全公司人員:「公司也希望多賺錢,苦的當然是苦我們這些保全員。」
貧窮員工叫苦連天,實際上貧富差距見微知著,根據財稅資料中心統計,1998年家庭平均總所得,最富有與最窮5%家庭,貧富差距32.74倍,相隔12年卻已經擴張到近75倍,因為最窮家庭的年所得,從前一年6.9萬又降到5.1萬。同在台灣卻宛如兩個世界,貧富失衡從企業到家庭,一環扣著一環。TVBS 華舜嘉
台灣的新貧危機
在台灣,有一大群不分藍領或白領的工作者,他們身強體壯,早出晚歸,然而一天工作所得卻僅能勉強維持基本生活所需,一不小心可能就往社會更底層墜落。他們被稱為「新貧」階級,或是帶有自嘲意味的「窮忙族」。
窮忙族的出現,有人歸咎於台灣租稅制度長期偏袒富人,造成貧富差距擴大,加上住宅、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都成為昂貴商品,以致窮人難翻身;也有人批評是因越來越彈性化的勞動型態,讓企業在景氣不佳時得以以大量派遣勞工、臨時工代替正職勞工,當成因應籌碼,卻也造成勞工「吃不飽餓不死」的困境。現在景氣回春,該是我們思考如何透過制度面的改革來對抗工作貧窮的好時機。
3月初,桃園就業服務站在陽明公園活動中心舉辦的就業博覽會,一大早就湧入上千位求職者,個個臉上表情既期待又忐忑。
面容黝黑而略顯憔悴的陳先生支著頭,半無奈地在求職表的年齡欄填上46。「中高齡找工作真的很難!我故意填實歲,比虛歲少報2歲,效果有差!」
陳先生與妻子曾經是典型的「黑手頭家」,在電子產業蓬勃的年代,從事主機板零組件外包工作多年,維持著小康之家。然而,3年前受到全球金融危機波及,小工廠的接單量及利潤遽減,只好關閉「家庭工廠」出外謀生,幸好孩子大到能夠半工半讀,存款加上長輩留下來的房子,縮衣節食還能度日。
去年3月,陳先生進入桃園一家LED工廠擔任作業員,工作是研磨散熱片,一天工作8到12小時,底薪即基本工資(原1萬7,280元),要加班才能領較多。
「環境不好、很傷身,每個人都帶兩層口罩還是不舒服。做得久的外勞健檢時照X光片,肺部都看得到黑點。」陳先生做了半年後主動求去,理由是額外負擔管理工作,又無技能訓練與升遷指望。現在陳先生仍想快快找到新工作,「一切先求有,再求好。」台灣光華雜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