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鼓勵民眾安心成家、減輕生育及養育子女的負擔,內政部已陸續推動包括青年安心成家方案、實施安胎假、育嬰留職停薪津貼、5歲幼兒免學費教育補助等各項措施;尤其為了減輕初組家庭年輕人的負擔,從明年1月起,更將進一步開辦父母未就業家庭「育兒津貼」。
新竹市政府提醒市民,根據內政部日前甫訂定發布之父母未就業家庭育兒津貼實施計畫及申領作業要點,該要點訂有半年緩衝期,亦即民眾於101年1月1日至6月30日期間提出申請,經審核通過者,育兒津貼金額的計算可追溯至幼兒出生日期起,最多追溯至101年1月1日。
新竹市政府表示,該育兒津貼係針對父母未就業家庭所提出的計畫,如家中有2歲以下幼兒,父母中有1人未就業,在家照顧小孩,並且家庭綜合所得稅率在20%以下,明年起一般家庭每個月將可獲得新台幣2,500元至5,000元的補助,中低收戶的孩子是4,000元,低收入戶是5,000;此育兒津貼補至2歲為止,預估新竹市每年受益兒童人數可達千人左右。
新竹市政府同時表示,相關執行作業社會處刻正積極籌備中,為免市民勞頓奔波、耗時等候,申請流程確定後,會進一步於社會處網站及各區區公所加強宣導公告週知,屆時符合資格市民均可配合提出申請。NOWnews
「社論日日談」育兒津貼發放應更普及
育兒津貼政策,明天正式上路,未來只要父母有一方未就業,且綜合所得稅率未達百分之二十,家中育有兩足歲以下兒童,即可領取每月兩千五百元的育兒津貼。
兩千五百元要有催生效果,提升臺灣一蹶不振的生育率,似乎政策期待過高,然而值得肯定的是,政府願意分擔家庭所面臨的育兒壓力。
過去,「法不入家門」的觀念,將兒童視為家庭的財產,而養兒育女一直都被認為是家庭的責任,因此,帶孩子一起走的「殺子自殺」,或是兒童虐待事件屢見不鮮。
隨著育兒津貼上路,其政策思維是將照顧「社會化」,意味著兒童是社會「公共財」,而不是家庭「私有財」,兒童長大後最大受益者其實是社會大眾,而非自己的家人,因此政府在照顧兒童方面,應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明天上路的育兒津貼,發放對象仍有限制,例如交由祖父母、親屬照顧,或是委由傳統保母托育的爸媽,仍然沒有納入補助範圍,這是政策需要改善之處。希望政府未來應積極尋求財源,擴大發放對象,讓育兒津貼更完整、普及。國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