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幼兒的可塑性很好,是良好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只要合理地引導和訓練,孩子很容易形成良好的習慣,家長及老師應抓住時機,循循善誘,使孩子們真正做到好習慣,早養成,益終身。 以下文章,身為父母的妳一起來了解。
培養孩子良好行為家長六原則:
一、有利的環境。
❤ 必須給孩子提供養成好習慣的適當環境,盡量避免任何破壞這種好的環境的行為。
❤ 家長要努力營造和諧、安定的家庭環境。
❤ 軟件方面,要不斷提高家長自身的文化修養和內涵,克服不良的生活習俗,創造寬鬆、民主、對話、交流、溝通的人文環境。
❤ 喜愛探討、鑽研的學習情趣,和睦的親子關係等。
❤ 硬件方面,居室燈光的設計、字畫的張貼、書籍的購買、衛生的打掃、物品的擺放等要體現的和諧、舒適,讓家成為親子雙方共同感到舒心和溫暖的港灣。
二、耐心的引導。
❤ 望子成龍的心情人人都有,但操之過急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 我們不能要求孩子馬上養成許多好習慣,必須有耐心,慢慢地引導孩子。
三、及時的稱讚。
❤ 發現孩子無意中有良好的行為表現時,家長應立即給予稱讚,以示鼓勵,強化孩子的這種行為。
四、良好的示範。
❤ 家長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孩子的眼睛,必須以身作則,時時刻刻給孩子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
五、堅決的態度。
❤ 在孩子面前,家長必須有主見,做每一件事都要態度堅決。家長自己拿定主意,孩子就會受到影響。
六、默契的合作。
❤ 成人之間態度的不一致極大地阻礙著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即使成人有不同意見,也要在孩子不在場的時候討論,大家在商談中尋求一個共同的解決辦法。
教養孩子父母應該怎麼做:
一、家長言傳身教。
❤ 要規範自己的言行,為了加強效果,還可以在做出示範行為後,及時用語言提示寶寶可以那樣做。
❤ 比如,為了培養孩子不亂扔垃圾的好習慣,每次我當著孩子的面把垃圾放進垃圾桶後,都會對孩子說“寶寶,你看,垃圾要放進垃圾桶裡,就像媽媽這個樣子”。
二、運用正強化和負強化。
❤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認為,對不經意出現的某種行為給予表揚、鼓勵等正強化,就可以使這種行為反復出現,以致內化為習慣,相反,如果對某種不經意出現的行為予以否定、批評等負強化,就會使這些行為逐漸消除。
三、及時鞏固。
❤ 對於以短時記憶為主的孩子來說,適當的鞏固仍然是必要的,因此,孩子每次習得一個好行為,我都很注意讓她經常鞏固。
❤ 比如,昨天她剛剛學會丟垃圾,今天我可能就會不斷地拿垃圾讓她幫我去丟,這樣才能盡快地讓她把丟垃圾這種行為內化為“個體無意識”的好習慣!
文章來源:九葉網、搖籃網、太平洋親子網
延伸閱讀:
孩子「人來瘋」?教養專家給建議
寶寶也有叛逆期?教養專家給建議!
寶寶說髒話 家長教養有方法
解析孩子愛頂嘴 父母應對手則
想要孩子教養好 六種習慣要改掉
媽媽育兒百科 整理
欲複製或轉載文章,請記得註明出處【媽媽育兒百科】,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