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醫認為痛經的發生與體質因素及經期、經期前後特殊生理環境有關。痛經時除了吃西藥也可以通過中醫的穴位按摩來及時緩解,在平時亦可以通過中醫對痛經的分類正對性的進行食療,以下文章一起來了解。

 

痛經病因之中醫觀點

1、中醫認為痛經的發生與體質因素及經期、經期前後特殊生理環境有關。

2、衝為血海,任主胞胎,衝脈、任脈兩條經脈又與女子生理關係密切。

3、正常女子的生理現像是衝、任氣血和平,在經期及經期前後,全身的氣血會分配極​​大部份在胞宮,以利於經期將經血排出的運作。

4、如果衝、任不調,在經期及經期前後,氣血變化急驟之時,無法應變,使胞宮氣血運行不暢,經血流通受阻,不通則痛,就會發生痛經。

5、另一種現像是患者本身氣血不足,以致衝、任、胞宮失於濡養而發生痛經。

中醫痛經分類與相應療法

1、氣滯血淤:經前或行經期間出現小腹脹痛、乳頭觸痛、心煩易怒,經量少或行經不暢等。應服具有舒肝理氣、化淤止痛作用的藥物。食療可以用益母草煮雞蛋。

砂仁豬肚湯:將豬肚100克用沸水洗淨,刮去內膜,去除氣味,與砂仁10克、田七9克一起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燒沸後文火煮約2小時。調味後飲湯吃肉。

2、氣血虛弱:經期小腹綿綿作痛,月經週期量少,色淡質薄,神疲乏力,面色蠟黃,食慾不佳,大便溏瀉等。應服具有益氣補血止痛作用的藥物,如烏雞白鳳丸,還可多吃羊肉。

黑豆大棗湯:將黑豆100g、大棗50g加水適量,煮成粥狀,加紅糖20克調服,為1劑。每次月經來潮前3天開始服用,每日1劑,連服10劑為一療程。

3、陽虛內寒: 經期或經後小腹冷痛,月經週期色淡量少,伴有腰酸腿軟,手足不溫,小便清長等。應服有溫經散寒,養血止痛作用的藥物。

紅糖薑湯:對寒性痛經就非常有效。紅糖具有補血、散淤、暖肝、祛寒等功效,生薑有補中散寒、緩解痛經的功效。二藥合用,能補氣養血,溫經活血。

茴香、胡椒燜牛肉:洗淨牛肉30克,與茴香3克、胡椒3克、紹酒15毫升,一起放入高壓鍋內,加水燜煮,先用武火煮15分鐘,後改文火煮,調味,取出牛肉,切片食用。

4、肝腎虛損:月經週期乾淨後1—2日出現腰酸腿軟,小腹隱痛不適,或有潮熱,頭暈耳鳴等。應服具有益腎養肝止痛作用的藥物。或是多吃點川芎丹參煲雞蛋。

黑豆米酒雞蛋湯:將黑豆60g、雞蛋2枚同煮,蛋熟後去殼再煮,煮至豆熟加入米酒120ml,吃蛋喝湯。

中醫穴位緩解經痛

1、子宮穴:它位於下腹部,臍下4寸處左右,旁開正中線3寸的距離各一點。按摩時用雙手食指、中指按壓住兩旁子宮穴,稍加壓力,緩緩點揉,以有酸脹感為度。

2、太衝穴:位置在腳大趾與第二趾之間。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太衝穴,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衝穴。

3、三陰交穴:位置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4、血海穴: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如何預防及減少痛經復發

一、重視非經期治療發作之時

1. 應以治標為主,以調理氣血,疏導血脈以止痛為法。

2. 但這僅是權宜之計,關鍵還是治本,只有治本,才能達到根治的目的。

3. 故痛經的治療,一般主張連續三個月經週期,非經期時側重於治本,調整臟腑功能。

二、注意生活調護

1. 保持清潔月經期血室空虛,邪毒容易乘虛而入,阻滯胞宮而發生痛經。故應保持外陰清潔衛生,禁止性生活、泡澡和游泳。

2. 避免過勞經期出血,體力下降,過度勞累則傷腎,且又耗氣動血,以致胞宮胞脈失於濡養,不榮而痛,故經期要避免重體力和劇烈體育運動。

3. 避免寒涼經期扺抗力下降,若感受寒涼或寒濕之邪,則氣血易於凝滯以致不則痛,因此,經期不宜當風感寒,冒雨涉水,冷水洗腳或冷水浴。

4. 少吃寒涼生冷或刺激性食物,起居生活有常度。

5. 保持心情愉快。

文章來源:喜悅健康報、百悅中醫診所、京華健康、太平洋女性網、99健康網

延伸閱讀:

痛經原因及正確認識

女人氣血不足症狀 補血精選食譜

女人內分泌失調 8大症狀5大調理

女性痛經要遠離18種食物

女性月經遲來?原因改善大解析

經期減肥4大黃金原則

媽媽育兒百科 整理

欲複製或轉載文章,請記得註明出處【媽媽育兒百科】,謝謝^^

痛經之中醫治療及預防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a00336 的頭像
    ea00336

    我愛家

    ea0033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