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錯誤,房市畸形,買不起

買不起房的無殼蝸牛或是背上沉重房貸成為「屋奴」有殼族,都為高房價而苦。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痛批,目前台灣住宅政策問題,就是「沒有住宅政策」。除了住宅法立法延宕外,資訊不透明化,使得房市呈現「無政府」狀態,在無法掌握真實狀況下,難怪政府會決策混亂,更遑論對症下藥。

玄奘大學財金系教授花敬群指出,世界各國談到住宅政策,都是針對「買不起房子」社會弱勢者,而台灣出售國宅或購屋利息補貼政策,都是針對「買得起房子」的人,長期以來住宅資源分配極度不均,資源並未有效利用。

無殼蝸牛聯盟發言人呂秉怡也說,政府只把住宅當成商品,只有金融政策而沒有住宅政策,忽略「住」是人民基本需求,就像糧食,應該要讓大多數人「負擔得起」。

呂秉怡指出,台灣房價年所得比已提高至八.九倍,創史上新高,遠高於國際三到六倍之間的數字。「大家都買不起,但房價卻節節高漲」,顯示台灣房市根本不健康。

呂秉怡認為,畸形的房市,很大部分源自於政府政策錯誤。只要經濟不景氣,政府就釋出大量資源補貼購屋貸款,以政策支撐房價,鼓勵民眾購屋,變相將購屋者財富和銀行資金,移轉給建商,讓房市只漲不跌,卻不受市場供需與經濟景氣影響,如此養大房市泡沫,使民眾購屋壓力愈來愈大。

張金鶚表示,學術研究已否定房地產為火車頭工業說法,但行政部門卻仍執迷不悟。事實上,房市興旺未必能帶動總體經濟成長,但房市的過度投資與過度消費,將讓國家陷入資產泡沫化危機。

花敬群表示,從各國住宅經驗來看,健全的租屋市場,可有效平衡房價,讓買不起房子的人,有合宜安居之所。但政府長期將資源集中購屋、忽視租屋市場的管理,讓民眾除咬牙成為「屋奴」外,沒有另外一種選擇。

呂秉怡批評,「合宜住宅」與「現代住宅」政策,是再版國宅政策,根本無效、不公平、且不可行,只幫助極少數人,讓建商得利。政府即使蓋上萬戶平價住宅或地上權住宅,只能增加○.二%住宅供給,不足以調節市場價格或滿足民眾需求,政府也無法取回循環再利用。【2011-05-12-中國時報/沈婉玉/台北報導】

政策住宅百萬戶,還是嘆無殼

高房價引發民怨,住宅政策再度成為外界矚目焦點。過去幾十年,政府花了數千億、推出各種堪稱「百花齊放」的住宅政策,從興建國宅、推出各種不同族群的軍公教住宅、勞宅、六萬元一坪住宅,再到各種優惠房貸不斷,但最後仍解決不了問題。居住問題再度成為台灣最尖銳的社會問題,也成為明年總統大選最「搶手」的政策攻防。

其實,台灣真正有住宅政策直到六年多前才出現!民國九十四年內政部通過「住宅政策」,明列四大原則,分別是尊重巿場機能、維護社會公義、鼓勵民間參與以及保障居住權利,透過健全法令等措施,期能達成上述目標,只是在法令、制度等建置事項上,相關政策多仍在「努力落實」階段。

在此之前,所謂「住宅政策」多侷限於補貼建購範疇。內政部官員不諱言,早期國民政府播遷來台,人口遽增,解決住宅問題成為最為迫切問題,當時就出現許多違規使用的眷村,民國五十多年,政府陸續推出補助公教人員建購住宅貸款,或是直接興建軍公教住宅。

因應中低收入戶興建的社會福利住宅,直到民國六十四年公布「國民住宅條例」後才誕生!官員表示,藉由政府直接興建,鼓勵民眾自建,或以優惠貸款購屋達成,協助中低收入戶購屋目標,到了後期,還曾推出獎勵建商投資興建國宅措施。民國八十三年後,「勞工住宅補助方案」出爐,當時還喊出六萬元一坪的勞宅方案。

對這些「住宅政策」,前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理事長、成功大學 教授陳彥仲指出,當年拿政府資源補貼的對象,不全然是迫切需要協助解決居住問題的中低收入戶或弱勢族群,像是公教住宅,或是眷村改建大樓,都是由政府補貼,最後卻淪為「政策買票」工具、鐵票區,備受外界抨擊下,才逐漸縮減補貼範圍。

他表示,即便是鎖定中低收入的國宅政策,也是漏洞百出,最後面臨全面停辦命運。

不過,上述各式補貼住宅政策,數量龐大,約百萬戶以上。

依內政部資料顯示,不含軍公教住宅,光是國宅補貼建購戶數就逾四十萬戶,勞宅約二十七萬戶,補助原住民租購住宅戶數也有一.五萬戶。從四十四年至六十三年間的政府補貼特定族群建購住宅也有十二.五萬戶。

由於各部會不同的補貼民眾建購住宅方案太過繁雜,加上過去十餘年來,外界「政府廣建住宅與民爭利」的批判聲不斷,加上政府越來越難找到適當的土地蓋屋,政府陸續停止直接興建國宅、公教住宅、勞宅,四年多前,更進一步決定全面整合各式住宅補貼貸款。

當年,政府各式福利住宅政策充斥,房價高漲問題並未解決,如今政府提出合宜住宅等政策是否能實現民眾「住者有其屋」的理想境界?

二十多年前率領民眾走上街頭的無殼蝸牛聯盟發起人李幸長直言,不論國民黨或是民進黨,骨子裡都是「財團黨」,福利住宅政策多是在選舉時喊一喊罷了。

「補貼機制,最後總是補貼到財團口袋!」李幸長說,政府最大的問題是,不論國宅、勞宅、合宜住宅,政府補貼財團興建,財團賺上一筆後,民眾購入,不論綁二、三年,或是五年,只要日後可自由交易,就有被炒作機會,最好的方式就是所有國宅、合宜住宅、現代住宅等福利住宅,若要轉售,只能賣給政府,才可以大幅降低投機分子炒房機會。
【2011-05-12-中國時報/王莫昀/台北報導】

導正房市,別讓錯誤政策釀災

國內房價居高不下,奢侈稅推出後仍見北市豪宅每坪成交價破二百萬元的行情;政府也推出青年七百廿萬、三十年長期貸款購屋專案,引發各界議論。在美國歷經次級房貸風暴後,其經濟及不動產市場至今仍未見明顯起色,此慘痛經驗可供我國借鏡。

美國次貸風暴的主因源自兩項「天真」的政策,其一為自兩千年以來長期寬鬆的貨幣政策;第二為在「住者有其屋」的政策下,鼓勵明顯無負擔能力者貸款購屋;輔以「資產證券化」的機制將不動產抵押權證券多重包裝後售至全球,終於釀成世界性的金融海嘯。

在歷經網路泡沫破滅及九一一事件後,美國採取寬鬆利率政策以刺激經濟,卻引發資產價格的膨脹。

雖然住宅自有率提高,但聯準會為因應通貨膨脹陸續升息,也導致之前在「住者有其屋」政策鼓勵下勉強購屋者的違約潮。

這些次級房貸傾向在約一年左右急速違約,尤其是在利率升高後導致房價下跌,使市場房價低於貸款餘額的水平下。而二房因配合政策保證次貸終於無法自保,目前已遭政府接管。

以國際間的住宅自有率來看,瑞士僅高於三成、德國約四成、荷蘭低於五成、法國僅略高於五成,這些國家的經濟實力絕非建築在引導民眾購屋,或以「房地產為火車頭工業」方向下的成果。

而在歐洲面臨金融危機的國家中,愛爾蘭住宅自有率約八成、西班牙接近八成、義大利接近七成,也相對顯現出高住宅自有率可能是政府的驕傲、亦可能是家庭高度財務槓桿下的結果,引發金融危機的機率可能更高。

因此國際間目前有「住宅權屬中立」的看法,即政府不需鼓勵購屋或租屋,但必須提供足夠的供給及公平的誘因以維護國民之「居住權」(非所有權)。

當前台灣仍採寬鬆貨幣政策以刺激經濟,資產價格膨脹的趨勢將難以減緩,也可看出目前央行如履薄冰的窘境。而住宅政策若再死守「住者有其屋」的方向,引導未具經濟實力者勉力購屋,一旦利率反轉、經濟成長趨緩或房價下跌,則難免引發違約潮,尤其三十年期的攤還期間房屋市價低於貸款水平之機率頗高,美國次貸殷鑑仍歷歷在目。

另台灣雖無房貸仲介,但房屋仲介的家數街頭林立,不遑多讓於便利商店,這倒也是另類台灣奇蹟。當最終居住使用者之買價是經過多次轉手後的膨脹價格時,政府亟需對抑制短期投機活動及提升市場效率規劃出一勞永逸的配套,以導正住宅市場的機制。
【2011.05.12-聯合報/林左裕/政大地政系教授、加州柏克萊大學訪問教授(美國加州)】

加碼優惠房貸 難解民怨 莊孟翰:別讓年輕人淪為屋奴

年輕人不想當屋奴 房市該有感降價

青年優惠房貸 最高720萬-你敢借720萬?

居住正義下錯處方簽 青年房貸現代住宅 無法健全房市

「現代住宅」莫忘前車之鑑 平先民怨先了解民眾需要

左手打房 右手護房?「居住正義」不是增加房奴亂蓋房

公有地建「現代住宅」 社論宜租不宜賣省後患

打房?奢侈稅VS加碼優貸 政策亂象高房價禍首

放寬優貸活絡房市? 房市過熱救火又放火

現代住宅 民間學者批選舉操作、賤賣國產、亂搞 

到《居住正義 製造屋奴 錯誤政策 建商得利非人民之福》的永久網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a0033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