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至少要洗20秒。不少家長知道抱小孩前應洗手,但是一項調查顯示,有一半的幼兒家長,洗手連基本的20秒都做不到,根本不及格。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黃高彬,日前對523名家有零到三歲幼兒家長,進行洗手認知行為調查。
其中,九成七的受訪家長表示,洗手時間根本沒做到衛生署宣導的「溼洗手五步驟:溼、搓、沖、捧、擦」,必須至少40秒;五成三者,連最基本的「溼、搓、沖」20秒,也做不到。
不少家長都用肥皂洗手,卻是隨便搓搓。但黃高彬說:「細菌或病毒,會躲在手部皮膚的細紋裡」,應起碼手掌對手掌、手掌互搓揉手背、指縫互搓揉、手背互搓等步驟,各至少五次,洗加沖,20秒其實並不足夠。
如果做得更周到,還要捧水將水龍頭清洗乾淨,然後取紙巾擦乾雙手,再以紙巾擦水龍頭,以免汙染。
調查中,還有兩成六的家長坦言,返家進門後就抱小孩,沒有洗手。兩成三家長以為,做完家事沾過水,手算乾淨了,也不用洗手,殊不知做家事接觸抹布等物品,反而更髒。
黃高彬說,如果遵從洗手20秒,肥皂和水可以沖掉大部分的病毒和細菌;家長或幼兒在外若不方便洗手,就得考慮使用殺菌產品代替。不過,他提醒,像乾洗手常含酒精,不管是擦在幼兒或大人手上,都要等20到30秒揮發,否則吃進肚裡反而不好。
世界日報
出外洗手難 改濕紙巾乾洗手液
洗手可防流感,然而大多數人每次洗手的時間,都未達到衛生署建議的40秒。在不方便洗手的場合,防疫醫師建議,變通之道是先用濕紙巾擦手,再用乾洗手液消毒。
中央社29日報導,行政院衛生署建議正確洗手要40秒,其中「濕搓沖捧擦」5個完整步驟要占20秒,洗完務必要擦乾手,可洗去9成的細菌病毒。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高彬今天發表調查,在523名有0到3歲幼兒的家長中,有97%家長自述洗手時間難以達到衛生署建議標準。
此項調查顯示,受訪家長平均每天洗手12次;然而,在下班剛進家門或去保母家,還沒徹底洗手就先抱小孩,或剛做完家事,以為手沾到水就等於洗過手,有人在擤鼻涕後,臨時找不到洗手檯,就忘了洗手這件事。
美國國家衛生基金會(NSF)發布2011年消費者資訊顯示,家中的廚房水槽、廚房海綿、牙刷柄等物品,是常為人忽視的居家細菌死角。在黃高彬的調查中,家長最容易忽略超市推車、菜籃,可能潛藏著致病微生物。
黃高彬說,超市購物推車菜籃、捷運車廂握把、公園遊樂設施等公共物品,每天接觸人次成千上百,車內方向盤也是病毒細菌的藏身處,與其拿著酒精消毒噴灑雙手觸摸之處,不如落實洗手,避免病從口入
黃高彬也認為,人在外面總有不方便洗手的時候,可先用濕紙巾,再使用乾洗手液,僅用濕紙巾是不夠的,因為其中酒精濃度不足以消毒滅菌。至於護理人員每天平均洗手60到70次,使用醫療級酒精乾洗手液產品,兼顧省時與防疫。
他提醒,酒精不能殺死腸病毒,在出現腸病毒案例時,還是要以清水加肥皂洗手,以稀釋含氯漂白水消毒環境與玩具、教具與遊戲器材。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