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疲力竭回到家,奢望能喘息片刻; 偏偏事與願違,孩子玩具不收、功課沒寫、講他還頂嘴……火氣一來,全力開罵; 看著孩子瑟縮在一旁,懊惱、悔恨之餘,我該怎麼辦?
剛下班的媽媽,拖著疲憊的身子接兒子小方回家後,馬上又得展開另一項工作—準備晚餐。
好不容易安頓下來要開飯了。
「小方,把玩具收起來,準備吃飯囉!」媽媽在廚房叮嚀著。
「嗯,」小方漫不經心的回應。
「 小方,有沒有聽到媽咪說的話?」媽媽略提高了音調。
「在收了啦!」小方回答。
媽媽把菜準備好,等了五分鐘,沒聽到任何動靜。到了房間一看,心想:「這算哪門子的收玩具?」看見滿地亂七八糟的玩具,小方仍專心的在堆積木,媽媽不由得怒火中燒,一把將積木推倒,小方嚇得大哭。
媽媽愈想愈氣,聲音提高了八度:「你居然敢騙我說你在收了!你這麼不聽話,早知道就不要把你生下來,我就不用那麼辛苦……」然後繼續數落小方好一陣子。吃飯時,一反平日耍賴蘑菇,小方快快的把飯菜都吃光,然後進房間默默的畫圖。
看著異常乖巧的小方,媽媽心裡沒有一點欣喜,反而充滿了懊惱。她知道小方只是在害怕。她很後悔自己剛剛那麼衝動,對孩子講出那麼難聽的話,「孩子會不會受到我的傷害呢?從此跟我會不會有距離?」
父母身負教養孩子的重責大任,跟孩子每天長時間相處,當孩子行為表現不如預期時,很少父母能一直保持穩定的心情與孩子互動。
情緒失控的大人,會做些什麼呢?
有人會不分青紅皂白的罵孩子,但其實是罵錯人或怪錯事;有的會口不擇言說些難聽話,例如:「你出去好了!」有的甚至做出不當的懲罰,好比將孩子關廁所,甚至失控打小孩。
當管教失控後,孩子的心情通常會不安、害怕且困惑,因為他們不明白成人為何突然發那麼大的脾氣。愈小的孩子愈不了解成人,愈容易將所有的錯歸咎在自己身上,而且會想:「爸媽不愛我了」。
孩子如果沒有釐清這些心情,重新修復跟大人的關係,有些孩子就會開始出現讓大人不解的行為,例如:有的孩子選擇乖巧但退縮,認為唯有這樣爸媽才會再愛他;有的則因不確定感而變得易怒;有的則會用負面行為測試爸媽是否還愛他。
跟自己和好三部曲
為了讓孩子安心、父母不後悔,並學會用適當的教養方式教育孩子,管教失控後,重新修復與孩子的關係,並和他真正和好是很重要的。但在這之前,首要的工作是跟自己和好。
父母在意識到自己管教失控後的第一個念頭通常是「自責」。最讓父母懊惱的是親子關係的破裂,及擔心孩子的心理創傷與不信任。為了消除自己的「罪過」,父母可能會用彌補的方式來修復親子關係,但這只是表面上的和好。
因為父母若不了解自己當時的情緒是什麼,沒找出真正生氣的原因,學習如何安定自己,下回類似的情形再發生時,自己還是有可能被情緒牽著走,然後又再度懊惱、試著彌補……如此循環,一再活在懊惱中,孩子更不安,關係又得重新開始。因此要以「學到經驗」的心態原諒自己,跟自己和好;之後才可能用放鬆的心情與建設性的方式,跟孩子真正和好。該怎麼跟自己和好呢?
一、釐清當時的情緒
自己在氣什麼?管教失控,就像電腦中毒,當機了,切斷了與孩子關係的電源。電腦重新開機,需要找出病毒;與孩子重新建立關係,也需要找出讓我們情緒失控的原因。若心情很複雜,可以寫下來,或找人談談以釐清自己的情緒。以下原因提供參考:
◎身體不舒服:身體感覺是最直接的。當我們疲累或不舒服,孩子的行為又不符合期待時,很容易有怒氣,如前例。或媽媽下班時很累了,孩子在旁邊嘰哩呱啦的講個不停,敷衍他兩句還要講,就會忍不住要他「閉嘴」。
◎時間的壓迫:當大人有時間壓力,而孩子卻一副「皇帝不急,急死太監」的心態,就會挑戰大人的極限,這也常是造成大人失控的元凶。好比大人要上班,孩子要上課,都快遲到了,孩子還拖拖拉拉,這時要大人不抓狂還真難。
◎挑戰個人地雷:有的大人對於某些價值觀特別重視,例如說謊、頂嘴、偷竊、打人、不搭理人等。因為擔心孩子會品性不佳、素行不良,大人就會特別易怒。
◎挫折感:一再說或教了好多次都沒有用,覺得自己的耐性都快被磨光了。
◎個人情緒轉移:可能因為工作或人際關係上遇到問題,成人本身心情不好;但孩子不懂得察言觀色,還在嬉鬧或不守本分,於是就遷怒到孩子身上。
或者其他可能因素……
二、重新整理自己的思緒
針對自己生氣的原因,重新思索自己要什麼,以及可能的解決辦法。例如:發現自己特別在意孩子頂嘴,是因為他講話的態度令人不舒服?還是自己不容許孩子有個人想法?我想要培養什麼樣的孩子?
舉另一個例子,假設你發現早上常常很趕,除了孩子拖拉外,其實自己常捨不得叫孩子早點起床,結果弄得自己很緊張。此時就要思考自己為什麼會這麼保護孩子?這是孩子的需要,還是自己的需要?如果是孩子的需要,可以有更好的解決方式嗎?
三、安定自己
整理完自己的思緒後,想想以後有類似的情況發生時,要如何安定自己。那可能是一個行動,或是一句內在語言。
◎暫停法:例如覺察到自己情緒上來時,先離開現場,並告訴孩子:「我現在心情不好,需要離開冷靜一下。不是不理你,等下我們再談這件事。」或去喝口水,上上洗手間,整理一下心情,再回來處理。
◎自我安定法:當下在心裡想一些安定語也很有效,例如:「冷靜,冷靜,他只是有話要說。」「讓他遲到一次,學習自我負責。」
跟孩子和好七步驟
一、承認自己的失誤,關心孩子的身心。放下身段,跟孩子道歉,做一個勇於面對錯誤的示範,孩子才會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了解你的情緒已平復,他的不安才會降低。其實,只要我們示弱,孩子很容易原諒我們的。要求孩子原諒自己,不是要讓自己好過,所以不是跟孩子說:「打你,是為你好。」那可以怎麼說呢?例如:「媽媽很抱歉,剛剛有沒有嚇到你?現在心情還好嗎?」如果不小心傷到孩子的身體,幫他擦藥,關心一下傷勢。
二、讓孩子了解你的心情。跟孩子談談剛剛發生的事,讓孩子了解你的心情。例如:「我剛剛是很傷心,你答應我要收玩具,卻騙我。我覺得你不是這樣的小孩啊!」
三、讓孩子知道你學到的經驗。「不過,再怎麼生氣、傷心,媽媽也不應該那樣說話。如果媽媽下次說:『我很生氣,因為你跟我說你在收了,卻沒收,我有受騙的感覺。』這樣講,你會不會了解呢?」
四、問問孩子,希望成人下次怎麼說。「當媽媽很生氣時,如果以這件事來說,你希望媽媽怎麼說,你才會了解呢?」
五、想一句話或一個方法,請孩子提醒你。「下次媽媽快要生氣時,請你幫忙告訴我:媽媽冷靜。」
六、與孩子就事論事,回到事情原點。例如:「剛剛媽媽叫你吃飯收玩具時,你說的跟做的不一樣。如果再一次,你可以怎麼做,不會讓媽媽覺得你在騙我?」然後討論這件事可以怎麼解決。
七、謝謝孩子的原諒。
最後謝謝孩子的原諒,彼此約定生氣時的表達方式不能傷害自己和別人,而是要說出自己的心情及想法。
管教孩子,不可能都沒有情緒,重要的是:不要讓情緒影響我們的管教方式。我們要儘量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做孩子學習情緒表達的示範者。萬一失控時,就放下身段吧!承認自己的失誤,關心孩子的心情,重新面對衝突的原因,學習了解雙方的需要。親子天下雜誌30期 作者:詹純玲(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