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吸蜜鸚鵡飼養較為困難。它的嘴較為尖硬,喜歡啃咬,善於攀緣。飼養籠具應選用金屬籠,籠具大小為長80厘米、寬40厘米、高50厘米。

 

也可用金屬棲架飼養,棲槓宜用硬木或金屬桿製作,食水罐用瓷製品或金屬製品為宜。要特別注意衛生,食罐、水罐每天要清洗,籠子的沙土每週更換1~2次,室內和籠具要經常消毒。

冬季應注意保暖,室內溫度不低於16℃。夏季溫度在30℃以上,應加強通風。食物可用玉米、稻子、花生、小麻籽、葵花籽、粉料以玉米麵或混合面料蒸製窩頭,並供給少量的水果和蔬菜。

繁殖期和冬季應增加花生、小麻籽的比例。夏季多餵些水果。可用大的樹幹掏一個直徑14厘米的洞代替巢,巢的大小為長30厘米、寬14厘米、高14厘米,開口在巢洞的上部。

在發情期,雄鳥追逐雌鳥,形影不離,依偎在棲槓上互相點頭,交嘴漱食,雄鳥把吃進的食物吐出餵給雌鳥。在孵化期間,親鳥表現很警覺,對有異常情況表現精神不安,來回跳動。

因此,在繁殖期間,應有一個比較安靜的環境,防止驚擾,保證親鳥順利孵蛋。育雛期間應增餵雞蛋黃、玉米麵或混合面的窩頭,並添加牡蠣粉或骨粉,以增加鈣質和無機鹽,使幼鳥能正常發育,以免幼鳥出現軟骨病。初生雛鳥全身裸露,為粉紅色,只有稀疏的金黃色的纖毛。

幾天后全身長出灰白色絨羽。 40日齡時,絨羽脫落,全身羽色近似成鳥。幼鳥70天左右離巢,活動、覓食。此時親鳥繼續給幼鳥餵食。

可根據幼鳥體質情況和親鳥分籠飼養,以使親鳥繼續產蛋,進行下一窩的孵蛋工作,有利於提高親鳥的繁殖率。冬季繁殖鳥的室溫應保持在20℃以上,相對濕度45%~50%為宜,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紅色吸蜜鸚鵡 - 繁殖方法

紅色吸蜜鸚鵡因氣候、環境、鳥種的關係,非常適合台灣小型養殖戶飼養,但繁殖仍應切記以下幾點,在此僅提供幾項拙見供鳥友分享與參考。

一、鳥種的選擇

1、紅色吸蜜鸚鵡依國內外資料和經驗顯示,中小型吸蜜(紅伶、青海......等)約需4~5年才有微薄的繁殖機會,大型吸蜜(黑頭乙女、黃兜、紅猩猩......等)則約須6~7 年始有微薄的繁殖機會,且購入時因易適應不良、緊張壓迫、無法確定性別、死亡率高等問題,

即使完成配對想達成繁殖目的也曠日費時,實屬不易,若野生吸蜜開始繁殖,繁殖數量與品質皆相當不穩定,無法與人工繁殖吸蜜的多產繁殖能力比較,要購買時須多方考量。

2、人工繁殖紅色吸蜜鸚鵡擇優良鳥商購入人工繁殖鳥種是成功繁殖的先決條件,配合良好的飼養管理,少許時日便有繁殖的可能,且飼養不易損失,適應力強,繁殖數量和品質穩定,是初養者較好的選擇。

二、飼養

在飲食方面以進口紅色吸蜜鳥專用粉料、麻籽或向日葵籽為主食,配合新鮮蔬菜水果,亦可將新鮮蔬果打成果漿餵食效果更佳,(切忌隨意使用偏方或其他速效品),管理方面須定期清洗、消毒鳥舍,並做好除蟲和疾病的預防。

三、繁殖

首先配對時必須先確定是否成對(可採DNA檢驗),以避免爭鬥打架,待配對完成後應盡量減少無謂的打擾,除日常必要的餵食、清理與觀察外,盡可能不要改變鳥捨與鳥籠的環境,只要耐心等待,用心飼養管理,應就會有不錯的收穫。

紅色吸蜜鸚鵡除少數幾種品種能產下2~4顆蛋外,一般皆以2個蛋為主,若順利孵出幼鳥除讓母鳥餵食外,亦可於二週左右取出幼鳥加以人工飼養。
紅色吸蜜鸚鵡_互動百科

紅色吸蜜鸚鵡 外形特徵與習性

吸蜜鸚鵡 豔麗奔放的小可愛

鸚鵡患憂鬱症、啄羽 預防改善的方法

鸚鵡患憂鬱症、啄羽 原因探討

鸚鵡生病的徵兆 你知道多少了呢?

到《紅色吸蜜鸚鵡 飼養與繁殖》的永久網址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a00336 的頭像
    ea00336

    我愛家

    ea0033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