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寶寶喜歡吃零食,寶寶一鬧家長都會有拿零食來哄的壞習慣。家長心理總是無奈,不給吃,孩子饞得慌,給吃又怕影響他的食慾,還怕吃出個肥胖、營養不良。究竟該用哪種態度,處理孩子們吃零食。
孩子吃零食,家長要堅持的7大原則
原則一:零食不能過度
.這個壞習慣不但會導致兒童肥胖症,而且如果嘴裡總是塞滿食物,食物中的糖分會 影響寶寶的牙齒,造成蛀牙。
.3--7歲的孩子是吃零食最多的年齡,然而長期經常食用零食會導致各種不良後果。
.這是因為,人體的胃腸內有一種微生物菌群,它能夠通過磷壁酸與腸黏膜結合,與其他厭氧菌一起,在胃腸內形成一種菌膜屏障,保護人的胃腸不受有害菌的侵害。
.這種菌群一旦遭到破壞,就會使人得胃腸道疾病,使胃腸道功能紊亂。
.而孩子的胃腸道“菌膜屏障”尚未完全形成,如果發生紊亂,就會導致消化不良,致使兒童不想吃東西,或者只想吃自己喜歡的食物。
.久而久之,孩子不但會出現厭食現象,還會導致偏食、厭食等問題。
.所以肯定的是,多吃零食不利於孩子的健康,但愛吃零食又是孩子的天性,這就需要媽媽用正確的方法調和兩者之間的矛盾。
原則二:選擇正確的零食
1、選擇零食的種類:
.零食可選擇各類水果、麵包、全麥餅乾等,但量要少,質要精,花樣要經常變化。
.還可以選擇一些強化食品,如含鐵、鋅、鈣類的食品,但要根據孩子的需要選擇,如孩子患有營養性貧血,可選擇含鐵餅乾。
2、少吃高糖、高脂肪、生冷的零食:
.太甜、太油膩的糕點、糖果、水果罐頭和巧克力不宜經常作為孩子的零食。因為它們的熱量高、油脂多,不易被孩子消化,且經常食用可引起肥胖。
.冷飲和汽水不宜作為零食,更不能讓孩子多吃,它們易引起孩子消化功能紊亂。
3、選擇零食要有計劃,有控制,注意衛生:
.媽媽不可用零食來逗哄孩子,不能孩子喜歡吃什麼就買什麼,選購零食時還要注意零食是否衛生、新鮮以及是否在保質期內。
原則三:控制時間和數量
.零食是非正餐時間食用的各種少量食物或飲料,即零食只能作為正餐以外必要的營養補充。
.因此,寶寶吃零食時間不要距離正餐太近,可在每天中、晚飯之間或午睡後,給孩子吃一些點心或水果,但量不要太多,佔每日總熱量的10%~15%即可。
.另外,切勿在飯前吃零食,否則影響正餐進食。
1、正確方法:
.零食不是獎勵品。不要將零食作為獎勵、懲罰、安慰或討好孩子的手段,時間長了,寶寶會認為獎勵的東西都是好的,會更加依賴。
.在玩耍時,寶寶往往會在不經意間攝入過多零食,或者嚴重者會被零食嗆到、噎到,所以吃零食就要停下來,吃完後再跑動玩耍。
.少喝含糖飲料。白水才是最好的飲料,應鼓勵寶寶多喝白水,少喝含糖飲料,養成良好的飲水習慣。
.吃零食前後,注意衛生。吃零食前要洗手,吃完零食應漱口,從而預防疾病和齲齒。
2、有針對的補充營養:
例如缺鈣的寶寶可選用鈣質餅乾:
.缺鐵的選擇補血酥糖:
.缺鋅、銅的寶寶可選用鋅、銅含量高的零食品。
.但對強化食品的選擇要慎重,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短時間內大量進食某種強化食品可能會引起營養素過量性中毒。
原則四:改善寶寶過度吃零食壞習慣
1、正餐的外觀要吸引寶寶:
.零食通常在色、香、味、形上迎合了寶寶的好奇心,因此非常吸引寶寶。如果媽媽做的飯菜外觀不漂亮、口感不舒服,寶寶就很容易依賴零食。
.所以,媽媽在為寶寶做正餐時要在色、香、味、形上多下些工夫,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寶寶正餐吃好了,對零食的興趣自然也就降低了。
2、不要用零食來寵寶寶:
.有的媽媽對寶寶的要求百依百順,如寶寶覺得零食好吃,便允許他沒完沒了地吃,一味地遷就。這不是寶寶的問題,而是媽媽本身的問題。
.其實,媽媽稍微耍點心思,寶寶就不會為了要吃零食而鬧騰了。比如,在給寶寶拿零食時,最好不要讓他看見裝滿零食的盒子。
.因為,寶寶一旦看見盒子裡還有,吃完馬上還會再要,這麽大的孩子他是根本不可能克制自己的願望的。
.媽媽可事先把要給寶寶吃的零食拿出一點,放在一個器皿裡,寶寶以為就這麽多,吃完了自然也就罷休了。
3、不要採取吊胃口的做法:
.不能為了引誘寶寶做某些事,就用他們喜愛的零食來吊胃口。這樣,會使寶寶養成消極、被動做事情的不良習慣。
原則五:認認真真吃零食
.注意不要讓寶寶躺著或邊玩邊吃,以免噎著寶寶或食物掉得到處都是。好的餐桌禮儀和飲食習慣是需要從小培養的。
原則六:最好給寶寶吃水果
.建議家長,如果寶寶喜歡吃水果的話,吃水果要比吃果汁好,因為果汁裡缺乏纖維素,有的維生素(如維生素C)在果汁中很容易因氧化而流失。
原則七:給寶寶吃零食小貼士
.不要給寶寶吃果凍、果仁等零食。因為,果凍在吸的時候稍不留神就會將喉管堵住;果仁又常常易滑入好動寶寶的氣管中造成窒息。
.如果寶寶正餐總是吃得不好,可以考慮不要給他吃零食。
.在飯後給寶寶吃些開胃小點心,如山楂糕、果丹皮、杏肉等,這些小食品可以促進寶寶消化,讓他保持好胃口。
資料來源:育兒網、懷孕網、搖籃網、寶寶樹
媽媽育兒百科 整理
欲複製或轉載文章,請記得註明出處【媽媽育兒百科】,謝謝^^
延伸閱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