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角七號」電影走紅的「茂伯」林宗仁,昨天在家中心肌梗塞,送醫急救無效猝死,享年64歲。茂伯的弟弟今天表示,將在下午把靈堂擺好,過兩天才組成治喪委員會,至於猝死的原因,他表示,也許跟勞累和天氣變化有關。
本名林宗仁的茂伯,新北市板橋人,江子翠林家後裔。從小學習台灣北管音樂藝術,目前是北管社團「板橋潮和社」負責人。曾在《海角七號》劇中飾演「茂伯」一角,親自彈奏片中的台灣月琴(南月琴),因個性鮮明、台詞活潑,成為影迷最關注的「國寶」。並因為這部片子入圍2008年第45屆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獎。新聞速報 中廣新聞/蕭經瑋
預防猝死之道
前台灣準內政部長廖風德,得年五十七歲;歌手馬兆駿心臟病發猝死,得年四十八歲;校車司機,在等紅燈短短二十秒,心臟病發猝死街頭;知名主播廖筱君胞弟廖維德,三十六歲猝死籃球場……。種種新聞事件再再突顯天氣冷熱變化,尤其是氣溫驟降對人體的影響,該怎麼預防?如何養身?都將在下文與您分享。
所謂「心因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是指心臟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突然死亡,病患死前的急性症狀為一小時內突然失去生命跡象,死亡的發生時間及方式乃非預期的;根據統計,三分之二的非外傷性猝死是心因性的。心因性猝死最常見的原因是冠狀動脈心臟病(包括心肌梗塞及狹心症)引發心室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少數是因主動脈剝離破裂、腦溢血問題引起。
台灣每年約有一萬七千人發生猝死,因此臨床上預防猝死也成為心臟科研討的重要議題。對於猝死的高危險族群而言,預防性健康篩選非常重要,包括一般民眾熟知的家族病史掌握(例如家族是否有猝死、早發性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直系或旁系血親),還有對於自身身體狀況的隨時掌握,另須特別注意是否曾在運動中甚至無預警地發生以下常見不適症狀:
*第一類:「喘」,意即所謂的「氣促」。
*第二類:「頭暈」,表示心臟輸出量不足。
*第三類:「心悸、心律不整」。
*第四類:「胸悶」。
一般來說,發生猝死的潛在因素於臨床上大致能列出五個面向,分別是年紀、性別、血壓、血脂和體型;而要預防心因性猝死,須從飲食及生活習慣做起,也就是遠離上述曾提及的危險因子。
首先,控制體型最簡單健康卻也最難持續的是「運動」,持續運動的人,因心肺功能改善,故可減低心跳數,心臟也就會減少壓縮次數,進而降低心肺負擔。另外,透過運動也可減緩心臟缺氧的狀況,包括慢跑、快步走、騎腳踏車及其他有氧運動都很好。衛生署提出的「333 原則」,也就是每週至少三~四次的運動頻率,每次至少三十分鐘,讓心跳跳動達到每分鐘一百三十下。
其次,何謂危險的生活習慣?底下列舉幾項可能誘發猝死的生活習慣:
1. 情緒過度激動:過度激動會使心臟負荷瞬間加大,可能誘發心室顫動而猝死。
2. 抽菸及刺激性飲食:抽菸是最危險的因子,避免抽菸更為重要。
3. 睡眠太長或太短:經常熬夜或嗜睡的人,猝死機率可能會隨之增加。
4. 工作時間過長:台灣人工作時數長,因長時間處於壓力下,故罹患心臟疾病的機率增加三至五倍。
除上述之外,民眾透過幾項門診中的理學檢查,例如門診例行性量血壓、心臟聽診、檢查血脂肪濃度、休息心電圖、運動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核子醫學掃描和多層次電腦斷層掃描(MSCT)等,皆可有效預防心因性猝死。
總括來說,預防心因性猝死,先要從飲食及生活習慣做起,少肉多動,常保喜樂愉快的心情,再配合醫師建議,施以藥物或其他治療。
由於猝死通常發生在一瞬間,故黃金救援時間往往只在四到六分鐘,臨床上曾有護理人員利用CPR 對患者先做緊急處置,維持基本的血行循環,為患者在到達醫院前多爭取一點急救時間,最後成功將患者從死神前搶救回來,這樣的成功個案也讓醫學界瞭解,除了加強民眾及病人本身對猝死的認識與衛教外,落實病人或家屬於黃金時間內實施基本生命復甦術,更是重點加強推動的一環!資料來源/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山醫刊》第43卷第1期 大紀元
猝死過勞其他相關文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