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宅課稅問題,先前引發議論,但後來被『實價課稅』及『奢侈稅』等系出同門稅制議題掩蓋,而一時失去關注的北市豪宅稅,日前拍板定案,將在5月1日開徵。
根據房仲業試算,北市幾棟知名豪宅,5月後要繳的豪宅稅,將比目前房屋稅平均高三到四倍;其中以明水路基隆河第一排豪宅代表「輕井澤」漲幅最大,達4.6倍,外界最愛用的豪宅代名詞「宏盛帝寶」,漲幅則為4.1倍,幅度算中上。
豪宅稅將成『另類證書』 不動產稅制問題仍未解
經過這陣子的曝光報導,大家都清楚,所謂的豪宅稅,用的是『獨棟建築』、『外觀豪華』、『地段絕佳』、『景觀甚好』、『每層戶少』、『戶戶車位』、『保全嚴密』及『管理周全』等八原則衡量是否課徵。
平心而論,除了單層戶數及戶戶車位外,其他幾項準則都牽涉主觀認定。然而,每層戶數少就是豪宅?更諷刺的是,近年大台北新建住宅,戶戶車位根本是標準配備!相關認定,恐怕市府也很難說明清楚。
另從稅制結構來看,豪宅稅也不過是現行房屋稅調整(加重)路段率,不是什麼新稅目。尤其以房仲業試算結果來看,雖北市幾棟知名豪宅,調整過後的『房屋稅』,比原先須繳者加倍不少;
但就以倍數最高的輕井澤為例,也不過是從原來的5萬調高到23.1萬,這對買豪宅如買衣服,砸上億眼睛都不眨一下的資產階級來說,僅是杯水車薪,反過來說,根本就是官方發給的另類豪宅證書!
荒謬的當然不止於此。之所以出現這種『明明檢討改革了,但稅制公平性仍不彰』的結果,真正因素還是在於,沒有以實際交易價格或市價課徵之;這使得這些上億豪宅,不但持有稅仍偏低,進行交易移轉時(包含買賣及贈與繼承等),須繳的相關稅負如土增稅或遺贈稅,也都太低。
住展企研室先前早就做過許多次分析:不用實際交易價格課交易移轉稅負,不以市價課徵持有稅,也就是稅基偏離實價、市價,固然是問題所在,但其實是制度謬誤的結果;真正病灶、源頭是『房地分離課稅』。
現實上,確實沒有任何交易移轉行為,是兩物分離,當然就沒有分開計算的價格可依循。由此出發,不動產稅制不出現大問題才怪!
因此,無論是北市豪宅稅,還是目前部分人士建議,將土增稅基公告現值逐步調整至接近實際價格,毋寧都是避重就輕,也根本不是循序漸進,而是不面對真正問題所在:房地分離課稅。
據此,住展企研室再度強調,唯有改採房地合一課稅,並簡化稅目、降低自用宅稅率(加重非自宅稅率),才能真正符合租稅公平,即便這代表必須修改憲法,也仍勢在必行,不能迴避。
否則假以時日,因為稅制問題產生的炒作避稅『功能』,還是會重起爐灶,讓本地房價無法回歸供需機制,真正有自用需求的人,當然就無法以合理價位,滿足其剛性需求。
不動產稅制改革議題 不容再迴避
這兩天士林文林苑強拆事件持續發燒,昨日立院備詢時,內政部長李鴻源及營建署長葉世文『砲口』更一致轉向台北市府,再度引發外界議論紛紛;
畢竟都市更新政策之主要權責確實在中央,因此說實話,文林苑事件發展至此,中央態度也大有關聯,難怪會被外界認為,這是中央地方互踢皮球、推諉責任。不過李鴻源的「居住不正義」說法,就事論事,也八九不離十。
文林苑事件突顯了法源訂定、執法心態外,政策推動背後的動機,更是攸關成敗的關鍵。以都市更新為例,表面、官式說法是促進公眾利益,實質上卻是營造獲利機會(幫建商圈地);這次事件,算是證實了上述說法。同樣道理,最近另一發燒議題-租稅改革,似乎也如出一轍。
根據報導相關小組稍早『投票』決定,資本利得稅將是優先討論及改革的目標,這點的確無誤;但這幾天發展下來,仍不禁讓人質疑,政府這回推動稅改的動機,是真想實踐租稅及社會公義?
或仍只是做樣子,柿子還是只敢挑軟的吃?因為這幾天有關資本利得稅的相關討論,幾乎全集中在證券交易所得稅上;而雖說營建類股好像也因為同一因素走跌,但實質上,相關討論似乎對不動產交易仍是避重就輕。
沒錯,純粹從錢滾錢的角度,證券交易確是大宗;不過在華人世界中,房地買賣恐怕才是更大一塊。當然,比起一般老百姓,股民散戶不算是社經弱勢,但如果再對照買房像買衣的資產階級,則又是小巫見大巫。
而這幾年大台北房價不合理飆漲,讓一般有需求的庶民根本負擔不起,原因除了熱錢簇擁外,就在於租稅,給予這些人龐大的避稅空間,使得不動產成為他們『資產規劃』的最佳工具;這是除了炒作成本偏低外,大台北房價長年易漲難跌的真相所在。
就此來看,葉世文稱可有效抑制房價飆漲的奢侈稅,其實根本無效;北市最近積極運作的豪宅稅(房屋稅加重),也只是杯水車薪、九牛一毛;真正該做的,是全面檢討(不動產)稅制,不要再迴避現行房地分離課稅悖離現實的事實。
當然,住展企研室也了解茲事體大,這或許是稅改小組目前不『先』鎖定不動產稅負的原因。但不管怎說,目前民氣可用;比起證所稅引發多方議論,有高達七成民眾表達贊成實價課徵不動產稅負。而真正正確的作法,必須改採房地合一課稅,即便這意味著必須修憲;如此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實價課稅,臻於租稅公平,適度改善貧富差距問題。新聞提供:住展房屋網
不動產稅制 延伸閱讀
留言列表